规章制度

规章制度

当前位置: 首页 -> 规章制度 -> 正文

安庆师范大学 “十三五”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规划(讨论稿)

发布者:教务处 发布时间:2018-01-26 浏览次数:

安庆师范大学 “十三五”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规划

(讨论稿)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专业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为全面贯彻国家和安徽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及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定位,进一步提高我校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现在“十二五”建设成果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实际,制订本规划。

一、“十二五”期间的工作回顾

(一)“十二五”期间取得的主要成就

“十二五”期间,学校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有关文件精神,在校党委、行政班子的带领下,按照“稳定规模、优化结构、突出特色、提高质量”的思路,以深入实施“质量工程”建设为抓手,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师资队伍、教育教学改革、教学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人才培养质量得到全面提高。

1、学科专业建设成效明显。新增本科专业22个,本科专业总数达到73个。涵盖学科门类增加到10个。师范类专业达到22个,非师范类专业达到51个。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成效突出。新增省级特色专业5个,总数达到9个。新增省级振兴计划新专业建设项目5个。省级以上特色专业占专业总数的19.2%。坚持“以生为本”,创新将学生转专业作为促进专业结构调整的一个具体举措,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最大限度满足学生按照其志趣爱好、特长、能力自主选择专业的需求,受到广泛好评。

2、课程建设成绩突出。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21门。新增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国家大学生素质教育精品通选课1门,省级精品开放课程15门,“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5门。精品课程和精品开放课程以及“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的建设大大丰富了网络课程资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资源。

3、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修订完成了2014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协同育人”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体系逐步形成。继续与中小学校合作开展“实习支教、置换培训”“国培计划”工作,派出顶岗支教学生共3081人,培训中小学教师5785人。与四八一二、芜湖美的等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搭建了跨省市黄梅戏产学研联盟,探索建立了全国首个戏曲本科教育开放、联合式办学模式;与美国索尔兹伯里大学、拿撒勒大学等开展“3+1”、“2+2”联合培养项目。

4、教育教学综合改革不断深化。获批教育部“师范类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示范项目2项。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数达到10个。获批省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项目6个。获批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重大、重点等项目74项。本科生导师制、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改革全面推进。“流动课堂”建设进一步深化。“协同育人”机制逐步完善。有26项综合改革成果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励。

5、实践教学得到不断加强。获批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1个、省级校企合作教育基地2个、省级开放实训基地1个、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4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与国家石油化工产品检测(安庆)中心合建了集课堂教学、实习实训、毕业论文、创新创业等为一体的协同育人实践教学基地,在基地上建立了“流动课堂”,开展了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探索了本硕一体化培养模式。

6、教师教学能力明显提高。大力加强“双师型”和“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派出30余名教师到地方和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学习。大力开展国内外教师队伍交流,派出国内访学教师59人次,国际访学交流教师23人次。每年开展一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共评选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10名,二等奖20名,三等奖30名,近10名教师在省级教学比赛中获奖。共有5名教师获得省级教学名师称号,9名教师获得省级教坛新秀称号。

7、教学管理进一步规范。以常规教学检查为主体,以教学过程主要环节的质量分析与评价为重点,以提高教学质量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为核心,坚持校、学院两级相结合、课内课外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校、院领导、同行教师、课程学生、教学督导员与学生信息员协同工作,构建较为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为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提供了有力保障。出台了《安庆师范学院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安庆师范学院二级学院教学管理要点》等一系列管理文件。学校获得国家级“高等教育学籍学历管理工作先进集体”和省级“优秀教学管理单位”称号。

8、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本科生文理科最低录取分数基本保持在高于省控线19分左右。本科生考研录取率平均达到17%左右,部分专业将近60%。学生就业率保持在92%以上。在“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与创业计划大赛等国家级重要竞赛活动以及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省级重要竞赛活动中,学生均取得优异成绩,获得国家级奖励一百多项,省级奖励数百项,并多次问鼎最高奖。学校被评为“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

(二)“十二五”期间存在的不足与问题

1、教学中心地位的落实有待进一步加强。学校在体现教学中心地位的管理重视、经费投入、服务保障等方面还有待加强。教职员工对于确保教学工作中心地位不动摇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到位。

2、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有待进一步加强。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比较单一,不能很好适应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学生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力度还有待加强。

3、专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学校现有本科专业总数和学科门类基本满足了学校发展的需要。但专业结构不尽合理,办学资源配置较为分散,专业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吻合度不高,学科专业布局需要进一步调整优化。

4、教学资源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教学设备、教学场地等教学资源不足以及实验室建设与实践教学投入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难以适应目前的办学规模,影响了日常教学的开展,特别是学生实习实训的开展,制约了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二、“十三五”期间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面临的机遇

1、从国家新形势看。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以及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为学校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重新修订的《高等教育法》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法规和文件的颁布实施,明确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教学工作是高校的中心工作,确定了新形势下高校的重点工作和主要任务,并且在人才培养观念、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质量评价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性意见。

2、从安徽省“高教强省”看。安徽省将“高教强省”作为三个强省战略之一,确立了“科学定位、分类指导、多元发展、特色办学”的高等教育发展总体思路,出台了《关于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关于地方高水平大学立项建设分类发展的意见》等文件,启动实施“提升计划”和“振兴计划”,这从政策层面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经济层面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更加有力的保障。

3、从安庆产业结构发展看。安庆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发展规划、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以及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等国家战略的叠加区。重点发展石油化工、服装纺织、机械装备等传统支柱产业、新能源汽车、新材料、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电子商务、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服务类产业,并逐步形成炼油与化工、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等三大千亿产业,为我校的人才培养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4、从学校自身发展看。2016年,学校成功更名为安庆师范大学,这对学校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提供了更强劲的动力。目前学校专业总数和专业结构布局基本能够满足学校办学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建设高水平大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面临的挑战

1、高校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在我国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从以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转到以质量提高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上来。高等教育面临结构调整、生源危机等巨大挑战。高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不进则退。近年来,我校办学规模得到较快发展,但内涵建设还有待加强,学校核心竞争力还有待加强。

2、经济发展方式变化给学校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带来巨大压力。学校作为老牌本科高校,拥有丰富的办学经验。但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背景下,学校现有专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度还不够,存在新兴专业不足,专业结构相对松散,教师队伍结构性失衡等问题。如何优化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体系,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新要求,提高人才培养的科学性、前瞻性、适应性和对区域经济发展转型的支撑度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3、办学资源短缺制约学校发展。近年来,学校无论是办学规模还是人才培养质量都取得骄人成绩。但在规模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着师资队伍结构性失衡、教学条件很难满足现实教学需求等问题,制约了学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三、“十三五”期间的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入推进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优化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四、“十三五”期间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一)总体目标

围绕“地方性、应用型、有特色、高水平”办学定位,修订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显著。优化专业结构,打造安庆师范大学品牌专业。调整课程结构,构建更加科学的课程体系。夯实 “实验教学平台、实习实训平台、学科竞赛平台、创新创业平台”四大平台建设,构建完善的协同育人实践教学体系。加大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教学保障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提高教学水平。加强教师教学能力建设,打造高水平专业化教师队伍。通过5年建设,努力实现学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处于一流地位,使部分专业做到省内有地位,国内有影响,国际有声音。

(二)具体目标

1、办学规模。“十三五”期间,全日制在校本科生规模控制在20000人左右,“理工及应用型专业”学生达 47.5%以上。师范生控制在 25%左右。本科专业数控制在75个以内。适度控制招生专业数,积极主动适应国家教育招生改革,创新招生模式和形式。

2、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完成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创新“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3、专业建设。以应用型学科建设引领专业发展,建设六大专业群。新增省级特色专业4-5个,专业综合改革试点8-10个,新增国家级专业建设项目2—3个,新建校级特色专业15-20个。在人文学科、社会学科、理科、工科、管理学科中各重点支持打造1-2个品牌专业群,5-8个专业进入省一流专业立项建设行列。

4、课程建设。新增省级精品开放课程10-15门,新增国家级课程2—3门,新建校级精品开放课程40-50门。推进课程开放共享平台建设,大力推进慕课和网络学习资源库建设,建成5-10门左右的慕课课程。

5、协同育人。新增省级实验实训示范中心2-3个,省级大学生校企合作教育基地2-3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4-5个,新增国家级实践教学项目2-3个。新建校级协同育人实践教学基地30-50个。

6、卓越人才培养。新增省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4-5个,立项校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8-10个。新增省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200-300项,省级大学生创客实验室3-5个,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80-100项,立项校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500-1000项,大学生创客实验室15-20个。

7、团队建设。评选校级教学名师15-20人,校级教坛新秀15-20人,争取新入选省级教学名师5-10人,省级教坛新秀5-10人,入选国家级教学名师1—2人。新增省级教学团队3-5个,建成校级优秀教学团队10个,力争获批1-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

8、教学改革。立项建设校级教改项目100-150项,力争获省级立项50-60项。评选校级教学成果奖50-60项,新增省级教学成果奖20-30项,争取实现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突破。

五、“十三五”期间的重要举措

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开创“十三五”期间各项工作新局面。

(一)以学分制改革为主线,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原则,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注重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1、探索推进学分制改革,修订完成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进一步强化本科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和适应性,注重因材施教,提高选修课程学分比例,允许学生跨学科、跨学院、跨专业、跨年级选修课程,进一步推进分级、分类、分流教学,打通主修、辅修专业界限,鼓励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灵活设置专业方向,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和多样化发展,全面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2、加强校地、校企、校校等合作,探索构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新模式。加强校地、校企、校校等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建设课程资源、共同开发教材、共同实施教学、共同评价培养质量,探索企事业单位全程参与招生、培养、就业的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新模式。加强国际交流,联合培养人才,探索国际合作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加强与基础教育的合作,深化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机制改革,积极开展试点,探索政府统筹培养需要、高校实施教育工作、中小学深度参与实习的教师协同培养机制。

(二)以应用型为导向,优化专业结构,走卓越开放之路

坚持“立足校情、科学定位、分类发展、突出特色”的基本原则。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提高质量为核心,进一步调整专业布局、优化专业结构,提升专业结构与地方产业结构的符合度,对地方人才培养的支撑度,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

1、    以应用型为导向,加强“六大专业群”建设。

加强“教师教育”专业群建设。根据社会需求适度控制规模,坚持走“卓越化、开放型”道路,做精做强“教师教育”专业,服务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满足高层次人才培养需求。继续停招人文教育、科学教育、艺术教育、教育学专业;汉语国际教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不再兼招师范专业,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师范方向;相关专业,特别是第一志愿报考率低、就业率低,学生转专业率高,不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学校办学定位的专业,依托主导专业设置专业方向,为中等职业教育培养高水平师资。将科学教育专业改造为机电技术教育专业;探索在市场营销、旅游管理等专业设置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方向等。

建设“文化+”专业群建设。依托国家级文化旅游示范区,重点支持旅游管理、休闲体育、社会工作、黄梅戏表演等专业建设,实现区域文化“研学产”融合,服务文化强省、文化强市战略。

加强“区域生态保护”专业群建设。发挥在区域生态保护、湿地保护、大别山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科研优势,整合学科专业和科研资源,重点支持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生物技术、园林等专业建设,服务区域生态保护国家战略重大需求。

加强“化工新材料”专业群建设。依托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协同创新中心,重点支持化学工程与工艺、材料化学等专业建设,服务区域传统产业升级改造重大需求。

加强“大数据+”专业群建设。依托教育部-中兴通讯“ICT 产教融合电子通信专业”、教育部-中科曙光“曙光产教融合大数据学院”和 “互联网+中国制造 2025”产教融合等项目建设,重点支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动化、通信工程、车辆工程等专业建设,在大数据建设和新能源汽车等领域重点发展。

加强“互联网+现代服务”专业群建设。对经济与管理类专业进行深度改造,充分发挥互联网功能,重点支持物流管理、电子商务、物联网工程等专业建设,服务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2、以新专业申报为抓手,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体系。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学校发展定位申报新专业。重点申报以下几类新专业:机械装备类、新能源汽车类、金融保险类、互联网技术类等。

3、充分发挥办学优势,打造学校特色品牌专业。在文化传承类、石油化工类、教师教育类等专业中遴选建设一批特色品牌专业。充分发挥国家级特色专业和省级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

4、完善制度建设,逐步构建专业结构调整动态机制。完善专业管理制度,制定学科专业预警、退出管理办法和专业评估指标体系,构建专业结构调整动态机制。对第一志愿报考率低、就业率低,学生转专业率高,不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学校办学定位的专业进行动态调整,适度控制规模,直至停招、停办。

(三)以创新创业教育为理念,调整课程结构与内容,实现课程共享开放、协调发展

坚持以专业目标为引领,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培养的原则,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推进知识传授、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三大课堂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

1、调整现有课程结构,提高课程体系对于人才培养目标的支撑度。加强教师教育类课程体系、学科基础类课程体系、创新创业类课程体系建设。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体育、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公共基础课的改革。逐步打通一级学科或专业下相近学科专业的基础课程,开设跨学科专业的交叉课程,探索建立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人才的新机制。

2、搭建课程共享开放平台,提高课程资源共享度。深入开展精品开放课程和慕课建设,加强网络课程教学平台建设和课程资源建设,搭建全校层面的共享开放课程平台,加快建成涵盖全校各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资源库,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3、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提高课堂教学学生参与度。加大课程信息化改造力度,推进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大力推进“翻转课堂” 建设,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以实践教学“四大平台”建设为依托,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坚持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实践应用有机结合的原则,不断深化实践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实践教学新模式、新途径。

1、构建专业类或跨专业类实验教学平台。加强计算机基础示范实验实训中心等省级实验实训示范中心、大学物理实验实训开放基地等省级实验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以及化学化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健全实验室开放制度,构建功能集约、资源共享、开放充分、运作高效的实验教学平台。

2、构建体系完备、机制完善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平台。加大我校与北京中软国际共建的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与中兴通讯共建的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等国家级实践教育基地以及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工程实习实训中心、科大讯飞IT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省级实习、实训、实践基地建设,加强教师教育技能训练平台和教育实习基地建设,密切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大力建设校外协同育人实践教育基地,完善运行机制,逐步建成体系完备、机制完善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平台。

3、打造形式多样的大学生学科竞赛平台。积极参与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暨大学生创业大赛、“大学生挑战杯”以及各学科竞赛等赛事活动,组织开展有学校特色的品牌化的学科竞赛活动。

4、打造多层面的创新创业平台。成立创新创业组织领导机构,加大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支持计划,建立大学生创客实验室。

(五)以机制建设为重点,激发教师教学热情,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1、分类考核、奖励优秀,建立完善的考评机制。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和教师个人兴趣爱好及特长,科学定位教师类型,实施分类考核。评选 “安庆师范大学敬敷奖”,最大程度提升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教师工作热情。继续开展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2、名师引领、团队互助,建立完善的教师专业成长机制。充分发挥教学名师、教坛新秀等的示范作用,向其他教师展示优秀教学,推广成功经验,帮助其他教师成长。以教学团队和基层教学组织(教研室)建设为抓手,建设一批学术水平高、教学效果优秀、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推进教学工作的老中青相结合,发扬传、帮、带的作用。

(六)以制度建设为抓手,以学院管理为重点,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1、完善管理制度,推进管理创新。修订《安庆师范大学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安庆师范大学关于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的若干意见》《安庆师范大学关于常规教学检查工作的规定》等文件制度,建立科学的教学规章制度,健全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实现教学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加大现有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

2、明确管理职责,落实主体责任。按照《安庆师范大学学院教学管理要点》,明确校、院两级教学管理职责,评选“安庆师范大学优秀教学管理单位”,充分发挥学院的主体性,调动学院的积极性,推进教学管理更加深入。

3、固化改革成果,体现“以生为本”。 坚持“以生为本”,修订《安庆师范大学学生学籍管理规定》,创新完善学籍学位管理制度,固化学生转专业改革成果。  

六、保障措施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本科教学工作的组织领导。

始终坚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教学改革的核心地位,教学建设的优先地位不动摇,牢固树立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命线的观念。在校党委和行政班子的坚强领导下,使全校上下把主要精力真正转移到教学工作上来,把质量意识真正落实到具体工作之中,在全校形成领导重视教学、教师热爱教学、科研促进教学、管理服务教学、投入优先教学、后勤保障教学的良好环境。

(二)进一步加大教学经费投入,改善教学条件。

进一步加大对教学工作的经费投入。进一步加强教学仪器设备投入,加大实验室和实践基地建设投入,加大创新创业教育投入,加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专项经费投入,不断改善教学条件,尤其是新办专业的教学条件,切实增强本科教学工程建设实效,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创造条件。

(三)进一步加强精准化教学管理,提高教学管理与服务水平。

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优化教学管理队伍结构,建立健全教学管理人员培养培训机制,不断提高教学管理人员业务能力,建立一支专家型的教学管理队伍。建立校院两级教学督导员队伍,不断创新教学督导制度。进一步健全教学管理制度,推进校院两级教学运行管理模式,研究制定分类指导、分类评估的政策,逐步建立学校、学院和专业三级教学评估机制,健全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不断提升教学管理与服务水平,实现精准化管理。

(四)加强规划执行管理,确保规划落到实处。

强化规划执行意识,建立健全规划执行管理机制,各单位要按照规划分阶段、分步骤或者按年度制定具体的规划实施方案。加强对于规划执行的监督和考核,按照方案的建设节点对规划执行情况进行考核验收,并给予相应的奖励或惩罚,确保规划落到实处。

扫码关注公众号

"教务处"

扫码关注公众号

"招生考试中心"